手机看天气

扫码下载app,天气随时看

扫码下载app,天气随时看
收藏网页

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

可能无法正常浏览,您可以选择

认贼为子网 > 直接下载更新IE浏览器 >

扫码码下载APP,天气随时看

安卓下载 App Store

发布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天黑前的夏天,以及天黑前的夏天生态女性主义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内容导航:
  • 25岁女孩必看的三本好书籍
  • 多丽丝·莱辛的人物生平
  • 想大家帮我翻译下这句英文(beford dark.after dark)麻烦大家翻译下什么意思
  • 天黑前的夏天的作品赏析
  • 天黑前的夏天的主要人物
  • 多丽丝·莱辛是谁

Q1:25岁女孩必看的三本好书籍

25岁的你,应该多看看书,多积累知识,做一个优雅美丽又充满智慧的女子。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关于25岁女孩必看的好书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5岁女孩必看的好书籍

1.《天黑前的夏天》

多丽丝·莱辛

一个女人,到了中年,是应该扮演可有可无的主妇角色?还是走出去做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

是坚守那若即若离的亲情?还是迎合延绵不绝的冲动?

如果你正在困惑这个问题,读一读这本书,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这本书围绕一位叫凯特·布朗的家庭主妇,在一个夏天里的短暂经历展开。

结婚多年一直无怨无悔地充当家庭主妇的她,在这个夏天,丈夫和几个孩子都要外出旅行,只留下她一个人在家。

凯特在疑惑彷徨中,走出了家门,先是在国际食品组织担任葡萄牙语翻译,尔后前往另一个重要会议。

在这个离开家的过程里,凯特重新思考了自己的人生、家庭与婚姻。

凯特的经历,就像是大多数女性的生活选择,她们把自己全部奉献给了家庭,但只有少数人像凯特一样重新找回了自己。

2.《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

艾丽丝·门罗

我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时候,眼睛就再也离不开这个酷酷的书名了。

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这仿佛是每一个人都逃不开的命运。

而现在这些命运都凝聚在门罗(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这本短篇小说集中。

这本书讲述了9个极端接近人生真相的故事。

例如:

《浮桥》中缺乏安全感的生活;

《荨麻》中克制的爱;

《熊从山那边来》从相濡以沫到相忘于江湖;

《奎妮》的逃离与重逢……

这些生活中不以为意、一闪而过的暗流,被门罗惊人的洞察力捕捉下来,又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给人满满的“中箭”感。

这种直逼人心的强大内功,大概是她获诺奖的原因。

3.《哀愁的预感》

吉本芭娜娜

吉本芭娜娜的书,第一次读的时候,只读到简单的故事。第二次读的时候,就能读到丰盈而充沛的感情。

《哀愁的预感》是一个关于小女孩,找寻身世秘密的故事。

弥生天生有着神秘的预知能力,能够感知别人感知不到的事情,也正是因为这强大的能力,她不断找寻自己的身世。

最终弥生找回了姐姐,被遗忘的血缘和亲情得以真实地复原。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这个故事并没有像书名那样来得哀愁,反而是从哀愁中透出一股积极向上的乐观。

在面对不幸的时候,女性总是看起来软弱、无助,但她们骨子里却有着惊人的韧性。

她们用韧性作为武器,来抵御那些直指内心的惊涛骇浪。

女人必看的励志书籍

1、女人不能太单纯

作者:胡南

简介:本书正是从日常生活、人际交往、职场和婚姻爱情等多个方面介绍了一些怎样才能在这个社会上扎稳根基的技巧。教你懂得如何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范围,通晓做人玄机,熟谙职场中的各项规则。尤其是要善用自己的优势,刚柔并济,做一个职场、情场都成熟的女人。

推荐理由:做一个单纯的女人本身不是错,更不是坏事,每个人都希望用可爱的单纯眼光来审视世界。单纯没什么不好,但是要学会保护自己!所以,面对社会中的一些人和事,在你无法改变他们的时候,就需要改变自己,努力让自己适应这个社会。

如果不想处处碰壁,你就必须懂得一些人情世故,掌握一些交际礼仪和沟通技巧,灵活地处世。

2、聪明女人的说话技巧与处世智慧

作者:梅子

简介:会说话的女人受欢迎,会办事的女人最出众。聪明的女人善于打造自己的交际圈,她们在社会交际中长袖善舞,这不但展现了女人的自信,也是女人魅力的表现一以一种高尚的人格做人,以一种独特的魅力社交,丰富的人脉就自然掌握在你的手中。

推荐理由:好的口才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帮助女人成就一番事业;聪明的女人能把话说到对方心窝里,能说好听的话;聪明的女人知道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最适合你自己的生活方式,让懂得说话技巧与处世智慧的你能轻松地驾驭生活,获取属于自己的成功。

女孩看的优秀书籍

1、好好爱自己

作者:素黑

简介:本书是素黑历时多年的心语结集精华,包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和人的心灵的独到感受,可谓字字珠玑,希望读者在人生路上,无论是遭遇阻碍,还是伤痛来袭,别紧张难过,要知道心的方向,由你掌控,必先好好爱自己,才能前进或转向。就像素黑所说,就等你一个决定,生命将瞬间改变。

推荐理由:这是一本献给都市女性读者的奇迹读本和心灵“低碳”手册,帮你找回正面的自我,让你热爱本真的生活。伊能静、杨幂、梁文道、曾子航——两岸三地知名人士敬意推荐。

2、一个人也能很幸福

作者:海伦

简介:一个人的时候依靠自己学会独立坚强,好好爱自己才是爱别人。单身的女孩已经成为都市生活中庞大的群体,她们远离父母、努力工作、渴望爱情、憧憬婚姻,追求幸福。很多单身女性面临的情感误区:谈了恋爱,结了婚才叫幸福。 其实不是这样,单身时,每个人就应该有从容面对现实, 不要怨天尤人,要好好爱自己,让自己有幸福的能力。

推荐理由:这是最受欢迎的女性励志读物,也是一本让你摆脱单身阴霾的幸福书,让你学会练习一个人过好每一天。

猜你喜欢:

1. 爱书人必读的三本书籍推荐

2. 三本热门好看的励志书籍分享

3. 推荐中国三本好看的书籍

4. 25岁前必读的25本励志书籍

Q2:多丽丝·莱辛的人物生平

多丽丝·莱辛1919年10月22日出生于伊朗,原姓泰勒。父母是英国人。 在莱辛5岁的时候,她那向往田园生活的父亲带着妻儿移居到南罗德西亚(现津巴布韦),在一个农场工作。然而农场生活对于多丽丝的父亲绝非天堂,不过却是莱辛幻想的家园。年幼的多丽丝是一个“神经质”的女孩,在学校里,爱幻想的她尽了最大的努力才没有白白浪费更多的时间。

16岁时她开始工作,先后当过电话接线员、保姆、速记员等等。她青年时期积极投身反对殖民主义的左翼政治运动,曾一度参加共产党。莱辛曾两次结婚并离异,共有3个孩子。 在非洲早年的艰苦生活中,十九世纪小说大师如狄更斯、吉卜龄、史汤达尔、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成为莱辛最重要的精神伴侣,也为她的文学生涯奠定厚实基础。1939年,莱辛和法兰克·惠斯顿结婚,生了一男一女,这段婚姻维持了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莱辛对政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开始投身反殖民主义的左翼政治运动。 1945年,她与德国共产党人戈特弗利·莱辛结婚,生下儿子彼德,但两人的婚姻关系也只是维持了4年。

1949年她携幼子移居英国,当时两手空空,囊中如洗,全部家当是皮包中的一部小说草稿。该书不久以《野草在歌唱》(1950年)为题出版,使莱辛一举成名。它以黑人男仆杀死家境桔据、心态失衡的白人女主人的案件为题材,侧重心理刻画,表现了非洲殖民地的种族压迫与种族矛盾。此后莱辛陆续发表了五部曲:《暴力的孩子们》——即《玛莎·奎斯特》(1952年)、《良缘》(1954)、《风暴的余波》(1958年)、《被陆地围住的》(1965年)以及《四门之城》(1969年),以诚实细腻的笔触和颇有印象主义色彩的写实风格,展示了一位在罗得西亚长大的白人青年妇女的人生求索。 1962年她完成了一般被公认是她的代表作的《金色笔记》, 奠定了她在西方文坛的地位。

莱辛出版两卷回忆录,叙述其从童年到50年代的生活。人们曾认为,她接下的书该是回忆录的第三部分,内容将写到60年代。恰好相反,她却用小说手法描写这段生活,并取名《最甜蜜的梦》(The Sweetest Dream)。她在这本书里,通过讲弗兰西斯和其前夫约翰尼的故事,探讨“妇女如何在60年代转错方向”。“我不喜欢60年代,”莱辛说,“我不喜欢女性那时的所说所为,比如像她们吹嘘和多少男人睡过觉。”她将妇女解放归功于技术而非女权主义。她认为,避孕药片和省时设备,比如洗碗器,作用要比意识形态更大。

大约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莱辛对当代心理学及伊斯兰神秘主义思想的兴趣在作品中时有体现,但她仍然关注重大的社会问题。进入1970年代之后,风格与题材屡次转变。 70年代中,她撰写了有关个人精神崩溃的《简述下地狱》(1971年),及讨论人类文明前途的《幸存者回忆录》(1974年)。《天黑前的夏天》(1973年),讲述一位中年家庭主妇的精神危机。

此后她另辟蹊径,推出一系列总名为《南船座中的老人星:档案》的所谓“太空小说”。之后她从浪漫主义出发,探索超越理性与自我的领域,写下多部“内在空间”小说。后来又深受伊斯兰教神秘主义教派“苏菲派”的影响,并将笔锋转向科幻小说。 《什卡斯塔》(1979年)、《第三、四、五区域间的联姻》(1980年)、《天狼星试验》(1981年)、《八号行星代表的产生》(1982年)等科幻小说,写出了对人类历史和命运的思考与忧虑。

莱辛是一位多产作家,除了长篇小说以外,还著有诗歌、散文、剧本,短篇小说中也有不少佳作。像《简·萨默斯日记》(1984年)和《好恐怖分子》(1985年)一类作品,就题材和风格而言,似是对作者早期写实方法的一种回归。

1993年5月,时年75岁的莱辛开始了她仅有的一次访华,同行的还有英国作家德拉布尔及其丈夫——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主席迈克尔·霍尔洛伊德。从5月2日到15日,莱辛先后访问了北京、西安、上海和广州四个城市。 莱辛应邀以文化交流为题,在上海社会科学院英国文学研究中心发表讲话。莱辛严肃地指出:东西方文化交流要有所选择,取长补短,不要盲目跟风。如今在西方出现了一代“文明的野蛮人”。

她200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时已经88岁,是文学奖开设以来年龄最大的获奖者,也是第11位获得该奖项的女作家。然而,莱辛本人似乎对授奖辞并不十分认同。10月11日,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新闻主编亚当·史密斯打电话采访莱辛,询问她对于授奖辞有何感想,莱辛回答道:“您瞧,我真不明白当他们写评语时脑子里在想些什么。我的意思是说,他们面对着令人吃惊的一大堆五花八门作品。要确切地加以概括,是相当困难的。您想是吗?”

2008年,她在《泰晤士报》“1945年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作家”排行榜上列,第五位。英国女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2013年11月17日去世,享年94岁。她的出版商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宣布,多丽丝·莱辛于周日凌晨平静地离世。出于隐私方面的考虑,她的家属并未透露她去世的原因。 “多丽丝·莱辛是我们这一时代的伟大作家之一,”哈珀·柯林斯公司英国负责人查理·雷德梅因接受《卫报》采访时说,“她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作家,有智慧,有热情,为了自己的信仰敢于战斗。”


Q3:想大家帮我翻译下这句英文(beford dark.after dark)麻烦大家翻译下什么意思

您的问题很简单。呵呵。百度知道很高兴帮助您解决您提出的问题。

before dark:天黑之前、黄昏之前

after dark:天黑之后、黄昏以后

Before The Dark Times之前黑暗时代

The Summer Before the Dark黑暗前的夏天;天黑前的夏天

get home before dark天黑前回家

Before it got dark在天黑之前

dinosaurs before dark书名

Home Before Dark盼你早归;天黑前回家;苦恋

Dark Before Dawn佛光反照

long after the dark暗的休止符

after dark在天黑以后

An appointment after dark人约黄昏后

JLO Glow after Dark午夜派对女性淡香水;半夜派对喷鼻水海报

After Dark Originals袩芯褋谢械

Playboy Jazz After Dark唱片名

Singing after dark在天黑之后独自一个人

T Poker after dark新迷幻

T After Dark新浪潮

百度知道永远给您最专业的英语翻译。

Q4:天黑前的夏天的作品赏析

凯特生活在各种人格面具下,又在阴影中挣扎。因此,对于凯特来说,必须调节人格面具和阴影的冲突,以防形成“畸形人格”,这就需要自我反思。凯特通过平衡自身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平衡内心与外部世界,真正意识到了回归的重要性,从而完成从“放逐”到“回归” 的过程。

首先,凯特生活在“妻子” 的人格面具下,时刻小心谨慎,惶恐不安,生怕自己出错,给丈夫丢脸,这使她感到十分压抑。于是,阴影的凸显,使她听到了内心的声音。在旅途中,她的内心在挣扎:由于丈夫的背叛,她也没必要对丈夫保持忠诚。她在戏院看戏、走在大街上时,全然不顾自己的形象和举止,颇有“破罐子破摔” 之意。这是两种极端,是人格面具与阴影之间的严重对立和冲突,需要自省来调节,否则必然会造成精神错乱。最后,她通过自我反思,终于重新认识了作为妻子的这个角色:要给对方留有空间,而不是朝着两个极端的方向走,要选择一个折中的道路。

其次,凯特在“母亲” 的人格面具之下,就像一台机器一样,总是以子女为中心。孩子的各种事情,该管不该管,她都要管,很多时候总是小题大做,弄得和子女的关系很“紧绷”。在旅行途中,由于“阴影”的爆发,她意识到是该“放手”的时候了。于是,她和子女的关系又变得过于“松弛”,对子女的一切不管不顾,随他们去。旅行结束,经历了种种事情之后,她逐渐意识到,需要“自省”去平衡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去整合自己的人格”,达到统一。在酒店,她通过与莫琳(与自己女儿同龄,可以视为是女儿的化身)的相处,学会了怎样去重新认识子女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她要做一个“适可而止” 的母亲,这正是“自省”在起作用。

最后,凯特在旅途中酣畅淋漓地享受性爱自由,但那种自由是违反道德的滥性,仅仅是报复丈夫的一种手段,她选择了那样一种极端的方式去发泄。通过自省的调节与整合,凯特明白了,出现了性问题就要想方设法去解决,而不是靠那种极端的方式去报复,更不应压抑在“人格面具” 之下,忍气吞声。

通过“自省” 的调节,凯特对婚姻、家庭和性又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根本上解决了危机。她通过梦境、冥想来内省自己,调整自己内心与社会之间的平衡感,从而真正回归家庭,完成放逐。《天黑前的夏天》运用的是第三人称的“异故事”全知叙事手法。莱辛运用该手法描写受婚姻和家庭束缚的压抑女主人公凯特的精神折磨,表达了传统父权制度对女性的压迫。同时,其它次要的人物也均选择女性来演绎。文中提到的几个男性也均为女性人物“凝视”的对象,表达女性对话语权的争取和对男权社会的反抗,巧妙地传达了作者型声音。结构主义批评将叙述者、受述者和所述对象之问的关系仅仅视为结构关系,兰瑟却将之视为权力斗争关系。“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谁是叙述者,谁是受述者,谁是叙述对象成为一种权力之争,这种人物之间的叙述权之争又是男女社会斗争的体现。”而莱辛运用的是全知的异故事叙述者,叙述对象也均为女性。小说中的男性均为女性的客体,甚至没什么发言权,充分体现了女性主体权威的建构。

另外,叙述者分为两类。一类专注于表述行为,仅仅叙述虚构人物的言辞和行动,另一类从事“超表述”的行为,作深层的思考和评价,在虚构世界“以外”总结归纳,寻求与受述者对话。显然,《天黑前的夏天》不属于第一种叙述者类型,除了叙述人物的言辞和行动,小说中更多的是心理描述和隐性的评价,而自由间接引语的使用,让评价和与受述者对话这一目的得以实现。在自由间接引语中,能同时听到人物的声音和叙述者的声音,在描写人物的心理感受时,实际上也宣示着叙述者的态度。全知的作者型叙述者渗透到每个人物的内心,充分发挥出“自封的权威”。

小说中一共14次写了凯特的一个梦,一个关于海豹的梦。其实这就是凯特关于自己生命状态的一个隐喻(中年女人)。梦里她看见山上有一只因盲目寻找而被搁浅的海豹,满身伤痕只剩一息。在梦里凯特抱着它经历艰险终于回到大海,这其实就是凯特精神危机之旅的最终结果。小说也用“回家”二字作为整部小说的结尾,结束了一个女人天黑前的最后躁动。

《天黑前的夏天》篇幅不长、情节简单,但在写作手法和人物塑造上显示出女性作家独特的细腻和视角。叙述手法中大量运用独白和梦境,这体现的是步人中年后的作者对女性问题的成熟思考,特别是对普通妇女命运的关注。在这种女性视角的观察、体味、想象与表达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心理体验得到细致的描摹,而女性内心关于婚姻、自我、年华和性等的困惑和迷乱,也生动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Q5:天黑前的夏天的主要人物

莫琳,一个拒绝长大的孩子,爱吃儿童食品,开心的笑伤心的哭,因为不想像妈妈一样成为婚姻的牺牲品而害怕结婚。她尝试着婚前一段又一段的恋情却又没有同意任何一个人的求婚。此时的凯特充当了一个合格的“成年礼中的长者”的身份,纠正莫琳对婚姻看法的同时也纠正了自己对婚姻的认识。“我想,你可能想错了,你好像认为,只要决定不做这种人。那么选择成为另一种人就一定超过前者。”在这里,凯特和莫琳靠搜寻凯特记忆中的快乐来打发白天的时光。

凯特对莫琳的感情近似姐妹、朋友,也包括母爱。年轻充满活力的莫琳让凯特看到曾经的自我,她的单纯善良使凯特与其坦诚相见,她不幸的家庭遭遇和年轻人不经意流露出的脆弱让凯特对其产生了母亲的怜爱。凯特甚至将自己关于海豹的梦告诉了莫琳,而出乎意料的,莫琳并不像丈夫和孩子那样对自己进行嘲讽,而是鼓励她将梦做完。于是她们就这样相依为命,白天莫琳像女儿一样倾听凯特曾经的故事,而晚上凯特则认真地搜寻关于海豹的梦。


Q6:多丽丝·莱辛是谁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年10月22日-2013年11月17日),笔名简·萨默斯,英国女作家,代表作有《金色笔记》等,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并几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以及多个世界级文学奖项。

在2007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这位英国女作家。她是迄今为止获奖时最年长的女性诺贝尔获奖者。此外,她是历来第三十四位女性诺贝尔奖得主,第十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13年11月17日,英国女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17日去世,享年94岁。

早年

多丽丝·莱辛1919年10月22日出生于伊朗,原姓泰勒。父母是英

多丽丝·莱辛

国人。 在莱辛5岁的时候,她那向往田园生活的父亲带着妻儿移居到南罗德西亚(现津巴布韦),在一个农场工作。然而农场生活对于多丽丝的父亲绝非天堂,不过却是莱辛幻想的家园。年幼的多丽丝是一个“神经质”的女孩,在学校里,爱幻想的她尽了最大的努力才没有白白浪费更多的时间。

16岁时她开始工作,先后当过电话接线员、保姆、速记员等等。她青年时期积极投身反对殖民主义的左翼政治运动,曾一度参加共产党。莱辛曾两次结婚并离异,共有3个孩子。 在非洲早年的艰苦生活中,十九世纪小说大师如狄更斯、吉卜龄、史汤达尔、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成为莱辛最重要的精神伴侣,也为她的文学生涯奠定厚实基础。

开始创作

1939年,莱辛和法兰克·

多丽丝·莱辛

惠斯顿结婚,生了一男一女,这段婚姻维持了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莱辛对政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开始投身反殖民主义的左翼政治运动。 1945年,她与德国共产党人戈特弗利·莱辛结婚,生下儿子彼德,但两人的婚姻关系也只是维持了4年。

1949年她携幼子移居英国,当时两手空空,囊中如洗,全部家当是皮包中的一部小说草稿。该书不久以《野草在歌唱》(1950年)为题出版,使莱辛一举成名。它以黑人男仆杀死家境桔据、心态失衡的白人女主人的案件为题材,侧重心理刻画,表现了非洲殖民地的种族压迫与种族矛盾。此后莱辛陆续发表了五部曲:《暴力的孩子们》——即《玛莎·奎斯特》(1952年)、《良缘》(1954)、《风暴的余波》(1958年)、《被陆地围住的》(1965年)以及《四门之城》(1969年),以诚实细腻的笔触和颇有印象主义色彩的写实风格,展示了一位在罗得西亚长大的白人青年妇女的人生求索。

辉煌时期

1962年她完成了一般被公认是她的代表作的《金色笔记》,奠定了

《金色笔记》

她在西方文坛的地位。

莱辛出版两卷回忆录,叙述其从童年到50年代的生活。人们曾认为,她接下的书该是回忆录的第三部分,内容将写到60年代。恰好相反,她却用小说手法描写这段生活,并取名《最甜蜜的梦》(The Sweetest Dream)。她在这本书里,通过讲弗兰西斯和其前夫约翰尼的故事,探讨“妇女如何在60年代转错方向”。“我不喜欢60年代,”莱辛说,“我不喜欢女性那时的所说所为,比如像她们吹嘘和多少男人睡过觉。”她将妇女解放归功于技术而非女权主义。她认为,避孕药片和省时设备,比如洗碗器,作用要比意识形态更大。

大约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莱辛对当代心理学及伊斯兰神秘主义思想的兴趣在作品中时有体现,但她仍然关注重大的社会问题。进入1970年代之后,风格与题材屡次转变。 70年代中,她撰写了有关个人精神崩溃的《简述下地狱》(1971年),及讨论人类文明前途的《幸存者回忆录》(1974年)。《天黑前的夏天》(1973年),讲述一位中年家庭主妇的精神危机。

此后她另辟蹊径,推出一系列总名为《南船座中的老人星:档案》的所谓“太空小说”。之后她从浪漫主义出发,探索超越理性与自我的领域,写下多部“内在空间”小说。后来又深受伊斯兰教神秘主义教派“苏菲派”的影响,并将笔锋转向科幻小说。 《什卡斯塔》(1979年)、《第三、四、五区域间的联姻》(1980年)、《天狼星试验》(1981年)、《八号行星代表的产生》(1982年)等科幻小说,写出了对人类历史和命运的思考与忧虑。

莱辛是一位多产作家,除了长篇小说以外,还著有诗歌、散文、剧本,短篇小说中也有不少佳作。像《简·萨默斯日记》(1984年)和《好恐怖分子》(1985年)一类作品,就题材和风格而言,似是对作者早期写实方法的一种回归。

1993年5月,时年75岁的莱辛开始了她仅有的一次访华,同行的还有英国作家德拉布尔及其丈夫——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主席迈克尔·霍尔洛伊德。从5月2日到15日,莱辛先后访问了北京、西安、上海和广州四个城市。莱辛应邀以文化交流为题,在上海社会科学院英国文学研究中心发表讲话。莱辛严肃地指出:东西方文化交流要有所选择,取长补短,不要盲目跟风。如今在西方出现了一代“文明的野蛮人”。

她200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时已经88岁,是文学奖

多丽丝·莱辛获诺贝尔奖

开设以来年龄最大的获奖者,也是第11位获得该奖项的女作家。然而,莱辛本人似乎对授奖辞并不十分认同。10月11日,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新闻主编亚当·史密斯打电话采访莱辛,询问她对于授奖辞有何感想,莱辛回答道:“您瞧,我真不明白当他们写评语时脑子里在想些什么。我的意思是说,他们面对着令人吃惊的一大堆五花八门作品。要确切地加以概括,是相当困难的。您想是吗?”

2008年,她在《泰晤士报》“1945年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作家”排行榜上列,第五位。

逝世

英国女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2013年11月17日去世,享年94岁。她的出版商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宣布,多丽丝·莱辛于周日凌晨平静地离世。出于隐私方面的考虑,她的家属并未透露她去世的原因。 “多丽丝·莱辛是我们这一时代的伟大作家之一,”哈珀·柯林斯公司英国负责人查理·雷德梅因接受《卫报》采访时说,“她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作家,有智慧,有热情,为了自己的信仰敢于战斗。”

作品年表

作品名称

原文名

年份

《野草在歌唱》

The Grass is Singing

1950

《这原是老酋长的国度》

This Was the Old Chief's Country

1951

《短篇小说五篇》

Five short stories

1953

《暴力的孩子们》

Children of Violence Series

1952-1969

《金色笔记》

The Golden Notebook

1962

《特别的猫》

Particularly Cats

1967

《简述地狱之行》

Briefing for a Descent into Hell

1971

《黑暗前的夏天》

The Summer Before the Dark

1973

《幸存者回忆录》

Memoirs of a Survivor

1974

《希卡斯塔》

Shikasta

1979

《第三、四、五区域间的联姻》

The Marriages Between Zones Three, Four and Five

1980

《天狼星试验》

The Sirian Experiments

1980

《第八号行星代表的产生》

The Making of the Representative for Planet 8

1982

《第五个孩子》

The Fifth Child

1988

《又来了,爱情》

Love, Again

1996

《猫语录:大帅猫的晚年》

The Old Age of El Magnifico

2000

写作特点编辑

莱辛笔耕五十多年,是位多产作家,花样层出不穷,有

多丽丝·莱辛

前期的批判写实,也有中期的心理分析和苏菲主义迷思,更有晚期的“内太空”探索——而她就是执拗,不愿意称之为“科幻小说”。她既写人的生存处境,也写动物(尤其是猫)的生存之道;既写成人复杂而多变的阴暗内心,也写儿童的丑陋与野蛮。其风格独特多变,思想深邃,观点锐利,见解新颖,极具创造力。除了长篇小说,还着有诗歌、散文、剧本、短篇小说等。

莱辛小说的主题和风格,大致上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以非洲殖民地生活为背景,以争取民族独立、自由平等为题材的作品,采用传统现实主义叙事手法,包括长篇小说《野草在歌唱》,短篇小说《非洲故事集之一:这是老酋长的国度》、《短篇小说五篇》、《非洲故事集之二:阳光洒在他们脚下》以及散文集《回家》等。

第二类以现代妇女所面临的困境和她们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为题材,在艺术形式技巧上大胆实验,并且试图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更深层次。此类作品包括著名五部曲《暴力的孩子们》,脍炙人口的《金色笔记》以及表现中老年家庭主妇悲惨命运的《黑暗前的夏天》。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莱辛偏爱描写婚姻破裂的女人,确切地说,是描写因为失去丈夫而生活支离破碎的女人。她的作品有的带有半自传色彩,描写她在非洲的经历,有的着重刻画人和动物的生存之道,还有一些带有心理分析和科幻色彩。 诺贝尔文学奖把莱辛作为一个女性主义的先锋战士来奖赏,可这对于莱辛来说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莱辛本人说过:“我在六十年代不是一位积极的女权主义者,从来不是。我从来不喜欢女权运动,因为我认为这项运动的基础太意识形态化。”——莱辛似乎不太乐意被定型为“女性主义作家”。

第三类,是用寓言、幻想形式来显示人类所面临的危机,并且预言世界的未来,包括长篇小说《简述地狱之行》、《幸存者的回忆》、系列小说《南船星系中的老人星座:档案》。

第四类,莱辛又回到现实主义叙事风格,然而文风更为简洁,每部小说针

《又来了,爱情》

对一个社会现实问题,小说的结构和风格由题材来决定。小说《简·索默斯日记》写独身妇女的困境,《好恐怖分子》写环境保护主义者的斗争,《第5个孩子》写一个怪诞而令人震惊的青少年暴力故事。散文集《风儿吹走了我们的话》支持阿富汗民族独立斗争。《又来了,爱情》写老年人的感情纠葛。在莱辛心目中,爱情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是追求复归整体的人生基本权利。然而,有些人却非常不幸地被剥夺了这最基本的人权。为了维护这最基本的权利,莱辛站在人道主义立场,发出了极其痛切的呼吁。

人物评价

2007年10月22日,住在伦敦西郊的多丽丝·莱辛迎来88岁寿辰。这注定是个不同寻常的生日——十几天前,她获得了200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在颁奖词中,称莱辛是"that epicist of the female experience,who with scepticism,fire and visionary power has subjected a divided civilisation to scrutiny"(“女性经验的史诗作者,以其怀疑的态度、激情和远见,清楚地剖析了一个分裂的文化”)。

媒体上发表的各种评价贬褒不一。美国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对美联社记者说:“莱辛过去15年的作品不具可读性,是第四流科幻小说”。意大利作家翁贝托·埃科接受《泰晤士报》采访时认为,莱辛“绝对配获得此奖”。英国作家A·S·拜厄特对《卫报》记者表示,莱辛是极少数天才的文学预言家之一,她预见的很多问题,后来的确成为现实。《纽约时报》发表评论说,此次莱辛获奖“是对文学原点的一次真正回归”。

小说家费伊·韦尔登(Fay Weldon)仍称自己为女权主义者,她1999年的小说《大女人》(Big Women),描绘的就是一个70年代的女出版人。她不同意“60年代的运动转错了方向”,但也认同莱辛的一些说法。“1960年代的运动没错。在那之前,男人对女人可恶至极,”她说,“但是转变太大了。我对某些女人对男人的说话方式感到吃惊。”戴维·托马斯(David Thomas)的书《无罪》(No Guilty),为今日男人辩护而写。他同意莱辛所说“妇女让女权主义的政治日程给搞得分散了精力”。他也赞同她指责今日妇女过于粗鲁。“妇女能说出男人不敢对女人说的话。男人应该停止对自己身为男人而道歉。”他说。

文学评论家樊星:多丽丝·莱辛是一位高产且多变的作家。

多丽丝·莱辛

莱辛旺盛的创作活力令人惊叹,这是诺贝尔文学奖所鼓励的,也是她能获奖的原因。”

中国旅英女作家虹影:说:“多丽丝·莱辛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与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并驾齐驱,同时在西方国家英文写作中占据重要位置......人物个性鲜明的多产作家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英国文坛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广泛涉及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种族隔离等社会和政治热点问题,曾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以及多个世界级文学奖项,她的作品思想深邃,极具挑战性。”

人物思想

写作思想

莱辛认为,小说应该是反映社会紧迫问题的政治性文学形式,作家的任务是提出问题,启发读者去思考。她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给读者以暴风雨般的文学震荡。莱辛是一位不倦的求索者,她以毕生时间和精力,去思考种族矛盾、两性关系、美苏争霸、原子战争、环境污染、科学危机、青年暴力、老人权利等等社会紧迫问题。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思考的结晶。

哲学思想

关于莱辛作品的哲学思想及其小说形式联系的评论,试图探讨她的生命哲学理念及其小说形式的关系,对莱辛提出的漩涡与喷泉、“双性同体的人”和“大家人物”、流动的时间、比喻的世界和苏菲主义进行了精辟的分析。

女权主义

要辩证地思考问题。莱辛认为,男性与女性,是矛盾的对立与统一。因此她在《金色笔记》序言中说:“人们相互之间都可以在对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因为他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引起思考,相互促成各自的行动”。也正因为如此,安娜在尝到“自由女性”滋味之后,反而再想找个男人重组家庭,向对立统一的整体复归。但是,在一个四分五裂的时代,整体性已经消失,她已

多丽丝·莱辛

无从复归。这不仅是安娜的悲剧、女性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这不仅是女性危机,也是整体性社会危机。然而,女权主义者们却不懂得矛盾对立的男女双方应该互补整合的道理。她们片面强调两性的矛盾对立,敌视和打击男性。莱辛认为,女权主义已经演变成一种偏执的教条,无谓地浪费了女性的宝贵潜力。莱辛认为,在自我封闭、相互隔绝状态中,男女均有各自缺陷,他们必须相互沟通、结为一体,方能臻于完善。在相互隔绝状态中,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也各自面对自身缺陷与生存困境,只有通过文化交流,相互沟通,互补互利,才能合作共赢。当然,交流合作必须以平等互利为原则,绝不能以一方为中心,而迫使另一方被边缘化。莱辛认为,危机的根源,在于自我封闭以及交往过程中强势一方的自我中心主义。

关于天黑前的夏天和天黑前的夏天生态女性主义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查看更多关于天黑前的夏天的详细内容...

今日天气详情" target="_blank" onClick="allCount('首页_点击_实况天气_实况天气')"> 4 °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天黑前的夏天,以及天黑前的夏天生态女性主义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内容导航:
  • 25岁女孩必看的三本好书籍
  • 多丽丝·莱辛的人物生平
  • 想大家帮我翻译下这句英文(beford dark.after dark)麻烦大家翻译下什么意思
  • 天黑前的夏天的作品赏析
  • 天黑前的夏天的主要人物
  • 多丽丝·莱辛是谁

Q1:25岁女孩必看的三本好书籍

25岁的你,应该多看看书,多积累知识,做一个优雅美丽又充满智慧的女子。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关于25岁女孩必看的好书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5岁女孩必看的好书籍

1.《天黑前的夏天》

多丽丝·莱辛

一个女人,到了中年,是应该扮演可有可无的主妇角色?还是走出去做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

是坚守那若即若离的亲情?还是迎合延绵不绝的冲动?

如果你正在困惑这个问题,读一读这本书,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这本书围绕一位叫凯特·布朗的家庭主妇,在一个夏天里的短暂经历展开。

结婚多年一直无怨无悔地充当家庭主妇的她,在这个夏天,丈夫和几个孩子都要外出旅行,只留下她一个人在家。

凯特在疑惑彷徨中,走出了家门,先是在国际食品组织担任葡萄牙语翻译,尔后前往另一个重要会议。

在这个离开家的过程里,凯特重新思考了自己的人生、家庭与婚姻。

凯特的经历,就像是大多数女性的生活选择,她们把自己全部奉献给了家庭,但只有少数人像凯特一样重新找回了自己。

2.《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

艾丽丝·门罗

我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时候,眼睛就再也离不开这个酷酷的书名了。

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这仿佛是每一个人都逃不开的命运。

而现在这些命运都凝聚在门罗(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这本短篇小说集中。

这本书讲述了9个极端接近人生真相的故事。

例如:

《浮桥》中缺乏安全感的生活;

《荨麻》中克制的爱;

《熊从山那边来》从相濡以沫到相忘于江湖;

《奎妮》的逃离与重逢……

这些生活中不以为意、一闪而过的暗流,被门罗惊人的洞察力捕捉下来,又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给人满满的“中箭”感。

这种直逼人心的强大内功,大概是她获诺奖的原因。

3.《哀愁的预感》

吉本芭娜娜

吉本芭娜娜的书,第一次读的时候,只读到简单的故事。第二次读的时候,就能读到丰盈而充沛的感情。

《哀愁的预感》是一个关于小女孩,找寻身世秘密的故事。

弥生天生有着神秘的预知能力,能够感知别人感知不到的事情,也正是因为这强大的能力,她不断找寻自己的身世。

最终弥生找回了姐姐,被遗忘的血缘和亲情得以真实地复原。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这个故事并没有像书名那样来得哀愁,反而是从哀愁中透出一股积极向上的乐观。

在面对不幸的时候,女性总是看起来软弱、无助,但她们骨子里却有着惊人的韧性。

她们用韧性作为武器,来抵御那些直指内心的惊涛骇浪。

女人必看的励志书籍

1、女人不能太单纯

作者:胡南

简介:本书正是从日常生活、人际交往、职场和婚姻爱情等多个方面介绍了一些怎样才能在这个社会上扎稳根基的技巧。教你懂得如何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范围,通晓做人玄机,熟谙职场中的各项规则。尤其是要善用自己的优势,刚柔并济,做一个职场、情场都成熟的女人。

推荐理由:做一个单纯的女人本身不是错,更不是坏事,每个人都希望用可爱的单纯眼光来审视世界。单纯没什么不好,但是要学会保护自己!所以,面对社会中的一些人和事,在你无法改变他们的时候,就需要改变自己,努力让自己适应这个社会。

如果不想处处碰壁,你就必须懂得一些人情世故,掌握一些交际礼仪和沟通技巧,灵活地处世。

2、聪明女人的说话技巧与处世智慧

作者:梅子

简介:会说话的女人受欢迎,会办事的女人最出众。聪明的女人善于打造自己的交际圈,她们在社会交际中长袖善舞,这不但展现了女人的自信,也是女人魅力的表现一以一种高尚的人格做人,以一种独特的魅力社交,丰富的人脉就自然掌握在你的手中。

推荐理由:好的口才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帮助女人成就一番事业;聪明的女人能把话说到对方心窝里,能说好听的话;聪明的女人知道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最适合你自己的生活方式,让懂得说话技巧与处世智慧的你能轻松地驾驭生活,获取属于自己的成功。

女孩看的优秀书籍

1、好好爱自己

作者:素黑

简介:本书是素黑历时多年的心语结集精华,包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和人的心灵的独到感受,可谓字字珠玑,希望读者在人生路上,无论是遭遇阻碍,还是伤痛来袭,别紧张难过,要知道心的方向,由你掌控,必先好好爱自己,才能前进或转向。就像素黑所说,就等你一个决定,生命将瞬间改变。

推荐理由:这是一本献给都市女性读者的奇迹读本和心灵“低碳”手册,帮你找回正面的自我,让你热爱本真的生活。伊能静、杨幂、梁文道、曾子航——两岸三地知名人士敬意推荐。

2、一个人也能很幸福

作者:海伦

简介:一个人的时候依靠自己学会独立坚强,好好爱自己才是爱别人。单身的女孩已经成为都市生活中庞大的群体,她们远离父母、努力工作、渴望爱情、憧憬婚姻,追求幸福。很多单身女性面临的情感误区:谈了恋爱,结了婚才叫幸福。 其实不是这样,单身时,每个人就应该有从容面对现实, 不要怨天尤人,要好好爱自己,让自己有幸福的能力。

推荐理由:这是最受欢迎的女性励志读物,也是一本让你摆脱单身阴霾的幸福书,让你学会练习一个人过好每一天。

猜你喜欢:

1. 爱书人必读的三本书籍推荐

2. 三本热门好看的励志书籍分享

3. 推荐中国三本好看的书籍

4. 25岁前必读的25本励志书籍

Q2:多丽丝·莱辛的人物生平

多丽丝·莱辛1919年10月22日出生于伊朗,原姓泰勒。父母是英国人。 在莱辛5岁的时候,她那向往田园生活的父亲带着妻儿移居到南罗德西亚(现津巴布韦),在一个农场工作。然而农场生活对于多丽丝的父亲绝非天堂,不过却是莱辛幻想的家园。年幼的多丽丝是一个“神经质”的女孩,在学校里,爱幻想的她尽了最大的努力才没有白白浪费更多的时间。

16岁时她开始工作,先后当过电话接线员、保姆、速记员等等。她青年时期积极投身反对殖民主义的左翼政治运动,曾一度参加共产党。莱辛曾两次结婚并离异,共有3个孩子。 在非洲早年的艰苦生活中,十九世纪小说大师如狄更斯、吉卜龄、史汤达尔、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成为莱辛最重要的精神伴侣,也为她的文学生涯奠定厚实基础。1939年,莱辛和法兰克·惠斯顿结婚,生了一男一女,这段婚姻维持了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莱辛对政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开始投身反殖民主义的左翼政治运动。 1945年,她与德国共产党人戈特弗利·莱辛结婚,生下儿子彼德,但两人的婚姻关系也只是维持了4年。

1949年她携幼子移居英国,当时两手空空,囊中如洗,全部家当是皮包中的一部小说草稿。该书不久以《野草在歌唱》(1950年)为题出版,使莱辛一举成名。它以黑人男仆杀死家境桔据、心态失衡的白人女主人的案件为题材,侧重心理刻画,表现了非洲殖民地的种族压迫与种族矛盾。此后莱辛陆续发表了五部曲:《暴力的孩子们》——即《玛莎·奎斯特》(1952年)、《良缘》(1954)、《风暴的余波》(1958年)、《被陆地围住的》(1965年)以及《四门之城》(1969年),以诚实细腻的笔触和颇有印象主义色彩的写实风格,展示了一位在罗得西亚长大的白人青年妇女的人生求索。 1962年她完成了一般被公认是她的代表作的《金色笔记》, 奠定了她在西方文坛的地位。

莱辛出版两卷回忆录,叙述其从童年到50年代的生活。人们曾认为,她接下的书该是回忆录的第三部分,内容将写到60年代。恰好相反,她却用小说手法描写这段生活,并取名《最甜蜜的梦》(The Sweetest Dream)。她在这本书里,通过讲弗兰西斯和其前夫约翰尼的故事,探讨“妇女如何在60年代转错方向”。“我不喜欢60年代,”莱辛说,“我不喜欢女性那时的所说所为,比如像她们吹嘘和多少男人睡过觉。”她将妇女解放归功于技术而非女权主义。她认为,避孕药片和省时设备,比如洗碗器,作用要比意识形态更大。

大约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莱辛对当代心理学及伊斯兰神秘主义思想的兴趣在作品中时有体现,但她仍然关注重大的社会问题。进入1970年代之后,风格与题材屡次转变。 70年代中,她撰写了有关个人精神崩溃的《简述下地狱》(1971年),及讨论人类文明前途的《幸存者回忆录》(1974年)。《天黑前的夏天》(1973年),讲述一位中年家庭主妇的精神危机。

此后她另辟蹊径,推出一系列总名为《南船座中的老人星:档案》的所谓“太空小说”。之后她从浪漫主义出发,探索超越理性与自我的领域,写下多部“内在空间”小说。后来又深受伊斯兰教神秘主义教派“苏菲派”的影响,并将笔锋转向科幻小说。 《什卡斯塔》(1979年)、《第三、四、五区域间的联姻》(1980年)、《天狼星试验》(1981年)、《八号行星代表的产生》(1982年)等科幻小说,写出了对人类历史和命运的思考与忧虑。

莱辛是一位多产作家,除了长篇小说以外,还著有诗歌、散文、剧本,短篇小说中也有不少佳作。像《简·萨默斯日记》(1984年)和《好恐怖分子》(1985年)一类作品,就题材和风格而言,似是对作者早期写实方法的一种回归。

1993年5月,时年75岁的莱辛开始了她仅有的一次访华,同行的还有英国作家德拉布尔及其丈夫——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主席迈克尔·霍尔洛伊德。从5月2日到15日,莱辛先后访问了北京、西安、上海和广州四个城市。 莱辛应邀以文化交流为题,在上海社会科学院英国文学研究中心发表讲话。莱辛严肃地指出:东西方文化交流要有所选择,取长补短,不要盲目跟风。如今在西方出现了一代“文明的野蛮人”。

她200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时已经88岁,是文学奖开设以来年龄最大的获奖者,也是第11位获得该奖项的女作家。然而,莱辛本人似乎对授奖辞并不十分认同。10月11日,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新闻主编亚当·史密斯打电话采访莱辛,询问她对于授奖辞有何感想,莱辛回答道:“您瞧,我真不明白当他们写评语时脑子里在想些什么。我的意思是说,他们面对着令人吃惊的一大堆五花八门作品。要确切地加以概括,是相当困难的。您想是吗?”

2008年,她在《泰晤士报》“1945年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作家”排行榜上列,第五位。英国女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2013年11月17日去世,享年94岁。她的出版商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宣布,多丽丝·莱辛于周日凌晨平静地离世。出于隐私方面的考虑,她的家属并未透露她去世的原因。 “多丽丝·莱辛是我们这一时代的伟大作家之一,”哈珀·柯林斯公司英国负责人查理·雷德梅因接受《卫报》采访时说,“她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作家,有智慧,有热情,为了自己的信仰敢于战斗。”


Q3:想大家帮我翻译下这句英文(beford dark.after dark)麻烦大家翻译下什么意思

您的问题很简单。呵呵。百度知道很高兴帮助您解决您提出的问题。

before dark:天黑之前、黄昏之前

after dark:天黑之后、黄昏以后

Before The Dark Times之前黑暗时代

The Summer Before the Dark黑暗前的夏天;天黑前的夏天

get home before dark天黑前回家

Before it got dark在天黑之前

dinosaurs before dark书名

Home Before Dark盼你早归;天黑前回家;苦恋

Dark Before Dawn佛光反照

long after the dark暗的休止符

after dark在天黑以后

An appointment after dark人约黄昏后

JLO Glow after Dark午夜派对女性淡香水;半夜派对喷鼻水海报

After Dark Originals袩芯褋谢械

Playboy Jazz After Dark唱片名

Singing after dark在天黑之后独自一个人

T Poker after dark新迷幻

T After Dark新浪潮

百度知道永远给您最专业的英语翻译。

Q4:天黑前的夏天的作品赏析

凯特生活在各种人格面具下,又在阴影中挣扎。因此,对于凯特来说,必须调节人格面具和阴影的冲突,以防形成“畸形人格”,这就需要自我反思。凯特通过平衡自身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平衡内心与外部世界,真正意识到了回归的重要性,从而完成从“放逐”到“回归” 的过程。

首先,凯特生活在“妻子” 的人格面具下,时刻小心谨慎,惶恐不安,生怕自己出错,给丈夫丢脸,这使她感到十分压抑。于是,阴影的凸显,使她听到了内心的声音。在旅途中,她的内心在挣扎:由于丈夫的背叛,她也没必要对丈夫保持忠诚。她在戏院看戏、走在大街上时,全然不顾自己的形象和举止,颇有“破罐子破摔” 之意。这是两种极端,是人格面具与阴影之间的严重对立和冲突,需要自省来调节,否则必然会造成精神错乱。最后,她通过自我反思,终于重新认识了作为妻子的这个角色:要给对方留有空间,而不是朝着两个极端的方向走,要选择一个折中的道路。

其次,凯特在“母亲” 的人格面具之下,就像一台机器一样,总是以子女为中心。孩子的各种事情,该管不该管,她都要管,很多时候总是小题大做,弄得和子女的关系很“紧绷”。在旅行途中,由于“阴影”的爆发,她意识到是该“放手”的时候了。于是,她和子女的关系又变得过于“松弛”,对子女的一切不管不顾,随他们去。旅行结束,经历了种种事情之后,她逐渐意识到,需要“自省”去平衡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去整合自己的人格”,达到统一。在酒店,她通过与莫琳(与自己女儿同龄,可以视为是女儿的化身)的相处,学会了怎样去重新认识子女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她要做一个“适可而止” 的母亲,这正是“自省”在起作用。

最后,凯特在旅途中酣畅淋漓地享受性爱自由,但那种自由是违反道德的滥性,仅仅是报复丈夫的一种手段,她选择了那样一种极端的方式去发泄。通过自省的调节与整合,凯特明白了,出现了性问题就要想方设法去解决,而不是靠那种极端的方式去报复,更不应压抑在“人格面具” 之下,忍气吞声。

通过“自省” 的调节,凯特对婚姻、家庭和性又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根本上解决了危机。她通过梦境、冥想来内省自己,调整自己内心与社会之间的平衡感,从而真正回归家庭,完成放逐。《天黑前的夏天》运用的是第三人称的“异故事”全知叙事手法。莱辛运用该手法描写受婚姻和家庭束缚的压抑女主人公凯特的精神折磨,表达了传统父权制度对女性的压迫。同时,其它次要的人物也均选择女性来演绎。文中提到的几个男性也均为女性人物“凝视”的对象,表达女性对话语权的争取和对男权社会的反抗,巧妙地传达了作者型声音。结构主义批评将叙述者、受述者和所述对象之问的关系仅仅视为结构关系,兰瑟却将之视为权力斗争关系。“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谁是叙述者,谁是受述者,谁是叙述对象成为一种权力之争,这种人物之间的叙述权之争又是男女社会斗争的体现。”而莱辛运用的是全知的异故事叙述者,叙述对象也均为女性。小说中的男性均为女性的客体,甚至没什么发言权,充分体现了女性主体权威的建构。

另外,叙述者分为两类。一类专注于表述行为,仅仅叙述虚构人物的言辞和行动,另一类从事“超表述”的行为,作深层的思考和评价,在虚构世界“以外”总结归纳,寻求与受述者对话。显然,《天黑前的夏天》不属于第一种叙述者类型,除了叙述人物的言辞和行动,小说中更多的是心理描述和隐性的评价,而自由间接引语的使用,让评价和与受述者对话这一目的得以实现。在自由间接引语中,能同时听到人物的声音和叙述者的声音,在描写人物的心理感受时,实际上也宣示着叙述者的态度。全知的作者型叙述者渗透到每个人物的内心,充分发挥出“自封的权威”。

小说中一共14次写了凯特的一个梦,一个关于海豹的梦。其实这就是凯特关于自己生命状态的一个隐喻(中年女人)。梦里她看见山上有一只因盲目寻找而被搁浅的海豹,满身伤痕只剩一息。在梦里凯特抱着它经历艰险终于回到大海,这其实就是凯特精神危机之旅的最终结果。小说也用“回家”二字作为整部小说的结尾,结束了一个女人天黑前的最后躁动。

《天黑前的夏天》篇幅不长、情节简单,但在写作手法和人物塑造上显示出女性作家独特的细腻和视角。叙述手法中大量运用独白和梦境,这体现的是步人中年后的作者对女性问题的成熟思考,特别是对普通妇女命运的关注。在这种女性视角的观察、体味、想象与表达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心理体验得到细致的描摹,而女性内心关于婚姻、自我、年华和性等的困惑和迷乱,也生动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Q5:天黑前的夏天的主要人物

莫琳,一个拒绝长大的孩子,爱吃儿童食品,开心的笑伤心的哭,因为不想像妈妈一样成为婚姻的牺牲品而害怕结婚。她尝试着婚前一段又一段的恋情却又没有同意任何一个人的求婚。此时的凯特充当了一个合格的“成年礼中的长者”的身份,纠正莫琳对婚姻看法的同时也纠正了自己对婚姻的认识。“我想,你可能想错了,你好像认为,只要决定不做这种人。那么选择成为另一种人就一定超过前者。”在这里,凯特和莫琳靠搜寻凯特记忆中的快乐来打发白天的时光。

凯特对莫琳的感情近似姐妹、朋友,也包括母爱。年轻充满活力的莫琳让凯特看到曾经的自我,她的单纯善良使凯特与其坦诚相见,她不幸的家庭遭遇和年轻人不经意流露出的脆弱让凯特对其产生了母亲的怜爱。凯特甚至将自己关于海豹的梦告诉了莫琳,而出乎意料的,莫琳并不像丈夫和孩子那样对自己进行嘲讽,而是鼓励她将梦做完。于是她们就这样相依为命,白天莫琳像女儿一样倾听凯特曾经的故事,而晚上凯特则认真地搜寻关于海豹的梦。


Q6:多丽丝·莱辛是谁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年10月22日-2013年11月17日),笔名简·萨默斯,英国女作家,代表作有《金色笔记》等,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并几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以及多个世界级文学奖项。

在2007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这位英国女作家。她是迄今为止获奖时最年长的女性诺贝尔获奖者。此外,她是历来第三十四位女性诺贝尔奖得主,第十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13年11月17日,英国女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17日去世,享年94岁。

早年

多丽丝·莱辛1919年10月22日出生于伊朗,原姓泰勒。父母是英

多丽丝·莱辛

国人。 在莱辛5岁的时候,她那向往田园生活的父亲带着妻儿移居到南罗德西亚(现津巴布韦),在一个农场工作。然而农场生活对于多丽丝的父亲绝非天堂,不过却是莱辛幻想的家园。年幼的多丽丝是一个“神经质”的女孩,在学校里,爱幻想的她尽了最大的努力才没有白白浪费更多的时间。

16岁时她开始工作,先后当过电话接线员、保姆、速记员等等。她青年时期积极投身反对殖民主义的左翼政治运动,曾一度参加共产党。莱辛曾两次结婚并离异,共有3个孩子。 在非洲早年的艰苦生活中,十九世纪小说大师如狄更斯、吉卜龄、史汤达尔、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成为莱辛最重要的精神伴侣,也为她的文学生涯奠定厚实基础。

开始创作

1939年,莱辛和法兰克·

多丽丝·莱辛

惠斯顿结婚,生了一男一女,这段婚姻维持了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莱辛对政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开始投身反殖民主义的左翼政治运动。 1945年,她与德国共产党人戈特弗利·莱辛结婚,生下儿子彼德,但两人的婚姻关系也只是维持了4年。

1949年她携幼子移居英国,当时两手空空,囊中如洗,全部家当是皮包中的一部小说草稿。该书不久以《野草在歌唱》(1950年)为题出版,使莱辛一举成名。它以黑人男仆杀死家境桔据、心态失衡的白人女主人的案件为题材,侧重心理刻画,表现了非洲殖民地的种族压迫与种族矛盾。此后莱辛陆续发表了五部曲:《暴力的孩子们》——即《玛莎·奎斯特》(1952年)、《良缘》(1954)、《风暴的余波》(1958年)、《被陆地围住的》(1965年)以及《四门之城》(1969年),以诚实细腻的笔触和颇有印象主义色彩的写实风格,展示了一位在罗得西亚长大的白人青年妇女的人生求索。

辉煌时期

1962年她完成了一般被公认是她的代表作的《金色笔记》,奠定了

《金色笔记》

她在西方文坛的地位。

莱辛出版两卷回忆录,叙述其从童年到50年代的生活。人们曾认为,她接下的书该是回忆录的第三部分,内容将写到60年代。恰好相反,她却用小说手法描写这段生活,并取名《最甜蜜的梦》(The Sweetest Dream)。她在这本书里,通过讲弗兰西斯和其前夫约翰尼的故事,探讨“妇女如何在60年代转错方向”。“我不喜欢60年代,”莱辛说,“我不喜欢女性那时的所说所为,比如像她们吹嘘和多少男人睡过觉。”她将妇女解放归功于技术而非女权主义。她认为,避孕药片和省时设备,比如洗碗器,作用要比意识形态更大。

大约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莱辛对当代心理学及伊斯兰神秘主义思想的兴趣在作品中时有体现,但她仍然关注重大的社会问题。进入1970年代之后,风格与题材屡次转变。 70年代中,她撰写了有关个人精神崩溃的《简述下地狱》(1971年),及讨论人类文明前途的《幸存者回忆录》(1974年)。《天黑前的夏天》(1973年),讲述一位中年家庭主妇的精神危机。

此后她另辟蹊径,推出一系列总名为《南船座中的老人星:档案》的所谓“太空小说”。之后她从浪漫主义出发,探索超越理性与自我的领域,写下多部“内在空间”小说。后来又深受伊斯兰教神秘主义教派“苏菲派”的影响,并将笔锋转向科幻小说。 《什卡斯塔》(1979年)、《第三、四、五区域间的联姻》(1980年)、《天狼星试验》(1981年)、《八号行星代表的产生》(1982年)等科幻小说,写出了对人类历史和命运的思考与忧虑。

莱辛是一位多产作家,除了长篇小说以外,还著有诗歌、散文、剧本,短篇小说中也有不少佳作。像《简·萨默斯日记》(1984年)和《好恐怖分子》(1985年)一类作品,就题材和风格而言,似是对作者早期写实方法的一种回归。

1993年5月,时年75岁的莱辛开始了她仅有的一次访华,同行的还有英国作家德拉布尔及其丈夫——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主席迈克尔·霍尔洛伊德。从5月2日到15日,莱辛先后访问了北京、西安、上海和广州四个城市。莱辛应邀以文化交流为题,在上海社会科学院英国文学研究中心发表讲话。莱辛严肃地指出:东西方文化交流要有所选择,取长补短,不要盲目跟风。如今在西方出现了一代“文明的野蛮人”。

她200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时已经88岁,是文学奖

多丽丝·莱辛获诺贝尔奖

开设以来年龄最大的获奖者,也是第11位获得该奖项的女作家。然而,莱辛本人似乎对授奖辞并不十分认同。10月11日,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新闻主编亚当·史密斯打电话采访莱辛,询问她对于授奖辞有何感想,莱辛回答道:“您瞧,我真不明白当他们写评语时脑子里在想些什么。我的意思是说,他们面对着令人吃惊的一大堆五花八门作品。要确切地加以概括,是相当困难的。您想是吗?”

2008年,她在《泰晤士报》“1945年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作家”排行榜上列,第五位。

逝世

英国女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2013年11月17日去世,享年94岁。她的出版商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宣布,多丽丝·莱辛于周日凌晨平静地离世。出于隐私方面的考虑,她的家属并未透露她去世的原因。 “多丽丝·莱辛是我们这一时代的伟大作家之一,”哈珀·柯林斯公司英国负责人查理·雷德梅因接受《卫报》采访时说,“她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作家,有智慧,有热情,为了自己的信仰敢于战斗。”

作品年表

作品名称

原文名

年份

《野草在歌唱》

The Grass is Singing

1950

《这原是老酋长的国度》

This Was the Old Chief's Country

1951

《短篇小说五篇》

Five short stories

1953

《暴力的孩子们》

Children of Violence Series

1952-1969

《金色笔记》

The Golden Notebook

1962

《特别的猫》

Particularly Cats

1967

《简述地狱之行》

Briefing for a Descent into Hell

1971

《黑暗前的夏天》

The Summer Before the Dark

1973

《幸存者回忆录》

Memoirs of a Survivor

1974

《希卡斯塔》

Shikasta

1979

《第三、四、五区域间的联姻》

The Marriages Between Zones Three, Four and Five

1980

《天狼星试验》

The Sirian Experiments

1980

《第八号行星代表的产生》

The Making of the Representative for Planet 8

1982

《第五个孩子》

The Fifth Child

1988

《又来了,爱情》

Love, Again

1996

《猫语录:大帅猫的晚年》

The Old Age of El Magnifico

2000

写作特点编辑

莱辛笔耕五十多年,是位多产作家,花样层出不穷,有

多丽丝·莱辛

前期的批判写实,也有中期的心理分析和苏菲主义迷思,更有晚期的“内太空”探索——而她就是执拗,不愿意称之为“科幻小说”。她既写人的生存处境,也写动物(尤其是猫)的生存之道;既写成人复杂而多变的阴暗内心,也写儿童的丑陋与野蛮。其风格独特多变,思想深邃,观点锐利,见解新颖,极具创造力。除了长篇小说,还着有诗歌、散文、剧本、短篇小说等。

莱辛小说的主题和风格,大致上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以非洲殖民地生活为背景,以争取民族独立、自由平等为题材的作品,采用传统现实主义叙事手法,包括长篇小说《野草在歌唱》,短篇小说《非洲故事集之一:这是老酋长的国度》、《短篇小说五篇》、《非洲故事集之二:阳光洒在他们脚下》以及散文集《回家》等。

第二类以现代妇女所面临的困境和她们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为题材,在艺术形式技巧上大胆实验,并且试图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更深层次。此类作品包括著名五部曲《暴力的孩子们》,脍炙人口的《金色笔记》以及表现中老年家庭主妇悲惨命运的《黑暗前的夏天》。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莱辛偏爱描写婚姻破裂的女人,确切地说,是描写因为失去丈夫而生活支离破碎的女人。她的作品有的带有半自传色彩,描写她在非洲的经历,有的着重刻画人和动物的生存之道,还有一些带有心理分析和科幻色彩。 诺贝尔文学奖把莱辛作为一个女性主义的先锋战士来奖赏,可这对于莱辛来说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莱辛本人说过:“我在六十年代不是一位积极的女权主义者,从来不是。我从来不喜欢女权运动,因为我认为这项运动的基础太意识形态化。”——莱辛似乎不太乐意被定型为“女性主义作家”。

第三类,是用寓言、幻想形式来显示人类所面临的危机,并且预言世界的未来,包括长篇小说《简述地狱之行》、《幸存者的回忆》、系列小说《南船星系中的老人星座:档案》。

第四类,莱辛又回到现实主义叙事风格,然而文风更为简洁,每部小说针

《又来了,爱情》

对一个社会现实问题,小说的结构和风格由题材来决定。小说《简·索默斯日记》写独身妇女的困境,《好恐怖分子》写环境保护主义者的斗争,《第5个孩子》写一个怪诞而令人震惊的青少年暴力故事。散文集《风儿吹走了我们的话》支持阿富汗民族独立斗争。《又来了,爱情》写老年人的感情纠葛。在莱辛心目中,爱情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是追求复归整体的人生基本权利。然而,有些人却非常不幸地被剥夺了这最基本的人权。为了维护这最基本的权利,莱辛站在人道主义立场,发出了极其痛切的呼吁。

人物评价

2007年10月22日,住在伦敦西郊的多丽丝·莱辛迎来88岁寿辰。这注定是个不同寻常的生日——十几天前,她获得了200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在颁奖词中,称莱辛是"that epicist of the female experience,who with scepticism,fire and visionary power has subjected a divided civilisation to scrutiny"(“女性经验的史诗作者,以其怀疑的态度、激情和远见,清楚地剖析了一个分裂的文化”)。

媒体上发表的各种评价贬褒不一。美国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对美联社记者说:“莱辛过去15年的作品不具可读性,是第四流科幻小说”。意大利作家翁贝托·埃科接受《泰晤士报》采访时认为,莱辛“绝对配获得此奖”。英国作家A·S·拜厄特对《卫报》记者表示,莱辛是极少数天才的文学预言家之一,她预见的很多问题,后来的确成为现实。《纽约时报》发表评论说,此次莱辛获奖“是对文学原点的一次真正回归”。

小说家费伊·韦尔登(Fay Weldon)仍称自己为女权主义者,她1999年的小说《大女人》(Big Women),描绘的就是一个70年代的女出版人。她不同意“60年代的运动转错了方向”,但也认同莱辛的一些说法。“1960年代的运动没错。在那之前,男人对女人可恶至极,”她说,“但是转变太大了。我对某些女人对男人的说话方式感到吃惊。”戴维·托马斯(David Thomas)的书《无罪》(No Guilty),为今日男人辩护而写。他同意莱辛所说“妇女让女权主义的政治日程给搞得分散了精力”。他也赞同她指责今日妇女过于粗鲁。“妇女能说出男人不敢对女人说的话。男人应该停止对自己身为男人而道歉。”他说。

文学评论家樊星:多丽丝·莱辛是一位高产且多变的作家。

多丽丝·莱辛

莱辛旺盛的创作活力令人惊叹,这是诺贝尔文学奖所鼓励的,也是她能获奖的原因。”

中国旅英女作家虹影:说:“多丽丝·莱辛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与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并驾齐驱,同时在西方国家英文写作中占据重要位置......人物个性鲜明的多产作家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英国文坛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广泛涉及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种族隔离等社会和政治热点问题,曾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以及多个世界级文学奖项,她的作品思想深邃,极具挑战性。”

人物思想

写作思想

莱辛认为,小说应该是反映社会紧迫问题的政治性文学形式,作家的任务是提出问题,启发读者去思考。她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给读者以暴风雨般的文学震荡。莱辛是一位不倦的求索者,她以毕生时间和精力,去思考种族矛盾、两性关系、美苏争霸、原子战争、环境污染、科学危机、青年暴力、老人权利等等社会紧迫问题。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思考的结晶。

哲学思想

关于莱辛作品的哲学思想及其小说形式联系的评论,试图探讨她的生命哲学理念及其小说形式的关系,对莱辛提出的漩涡与喷泉、“双性同体的人”和“大家人物”、流动的时间、比喻的世界和苏菲主义进行了精辟的分析。

女权主义

要辩证地思考问题。莱辛认为,男性与女性,是矛盾的对立与统一。因此她在《金色笔记》序言中说:“人们相互之间都可以在对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因为他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引起思考,相互促成各自的行动”。也正因为如此,安娜在尝到“自由女性”滋味之后,反而再想找个男人重组家庭,向对立统一的整体复归。但是,在一个四分五裂的时代,整体性已经消失,她已

多丽丝·莱辛

无从复归。这不仅是安娜的悲剧、女性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这不仅是女性危机,也是整体性社会危机。然而,女权主义者们却不懂得矛盾对立的男女双方应该互补整合的道理。她们片面强调两性的矛盾对立,敌视和打击男性。莱辛认为,女权主义已经演变成一种偏执的教条,无谓地浪费了女性的宝贵潜力。莱辛认为,在自我封闭、相互隔绝状态中,男女均有各自缺陷,他们必须相互沟通、结为一体,方能臻于完善。在相互隔绝状态中,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也各自面对自身缺陷与生存困境,只有通过文化交流,相互沟通,互补互利,才能合作共赢。当然,交流合作必须以平等互利为原则,绝不能以一方为中心,而迫使另一方被边缘化。莱辛认为,危机的根源,在于自我封闭以及交往过程中强势一方的自我中心主义。

关于天黑前的夏天和天黑前的夏天生态女性主义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查看更多关于天黑前的夏天的详细内容...

今日天气详情" target="_blank">阴
空气质量86优
未来2小时内无雨~

新版第五套人民币来了!详细解读看这里

    虽然“一带一路”战略希望加强与沿线各国的政策沟通、新版第道路联通、新版第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五通”,但对生态保护的关注往往成为“通”的显性顾虑,也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严峻的挑战。

    ”作为两岸渔业合作项目,套人虱目鱼契作项目2011年开始实施,为期5年。学甲区是主要供货方,民币有208户渔民受益于这一项目。

    新版第五套人民币来了!详细解读看这里

    “契作”是指大陆采购方与学甲区渔民订立的一项契约养殖合同,详细采用预付定金的方式,以固定价格向台湾渔民收购虱目鱼。据介绍,解读学甲区虱目鱼年产量约1万吨,占台湾虱目鱼年总产量的约五分之一。契作项目实施前,新版第由于产销失调,加之饲料、电价上涨,当地虱目鱼养殖户常面临亏损。2010年后受惠于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套人虱目鱼得以零关税进入大陆市场。加上契作的开展,民币包括学甲区在内的台湾虱目鱼养殖户的经营明显有了好转。

    据王文宗介绍,详细由于两岸虱目鱼契作项目5年期满而至今未续约,农渔民的生产积极性大打折扣,学甲的虱目鱼产量预计将下降到7000吨左右。参加抗议的渔民表示,解读他们希望能够继续把虱目鱼卖到大陆,当局应该尽早承认“九二共识”,让两岸像过去8年一样交流、合作。比如,新版第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古镇”的周庄、新版第被誉为上海后花园的西塘、被称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乌镇,就处在上海、苏州、杭州的中心位置,三城之间的高速公路路网发达,基础设施完善,同时,三城提供了巨大的客流与消费能力。

    以乌镇为例,套人它所处的长三角地区经济十分发达,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乌镇2013年的接待的游客数量达569万人次,民币2014年预计可达620万人次。2014年上半年,详细乌镇旅游扣除政府补贴后的净利润,同比增长73%。从2014年11月开始,解读乌镇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会址。

    实际上,这三个著名的旅游小镇之间的距离并不远,这种高密度的并存,一方面,某种程度上源于江浙沪城市群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容量。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城市对旅游小镇的强烈需求。

    新版第五套人民币来了!详细解读看这里

    规律性的东西必然反复重现。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在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三大城市群之外,京津冀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也将进入国家级城市群编制。随着经济的发展,在这些城市群落中,也必然演化出许多具有特色的旅游小镇。实际上,除了长三角,深圳东部华侨城的茵特拉根小镇、重庆武隆的仙女山镇、赣州章贡区七里镇、云南的茶马古城、北京的密云古北水镇、湖北省的五山镇,全国已经发展出不少知名度很高的旅游小镇。

    高层的政策决策者也意识到这一趋势。2016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就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旅游村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云南省、海南省、浙江省、湖南省都分别发布了不同的打造、助推旅游小镇的文件。各个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因为旅游小镇的作用、影响、意义绝非限定在旅游本身。

    旅游小镇的开发建设,有助于发展当地经济。现代人实际上是离不开现代物质文明的,没有WIFI,没有舒适的床,很多人会望而生畏,所以,依托风景附近的镇建立一套完整的为游客提供服务的商业模式,就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

    新版第五套人民币来了!详细解读看这里

    旅游小镇内具有完整的产业链,能够为游客提供体验娱乐服务、吃、住、行、金融等服务,使游客“离城不离市”,反过来说,为消费者提供一系列的服务,不仅是旅游开发,而且,原住民不搬走,可以受惠于旅游为当地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带动当地的扶贫、就业,助推当地经济发展与老镇的改造。当旅游小镇沿着这个途径发展,就会吸引周边乡村更多的人口到旅游小镇工作、居住。

    与此同时,为游客提供服务的各种设施,也方便向当地居民提供比周边更好的服务,进一步吸引人群聚集。人群的聚集又会进而刺激土地开发、交通建设、基础设施的完善。逐步发展之后,一个旧的市镇就脱颖而出进入更深的城市化阶段。所以,旅游小镇的开发建设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当前的发展倡导的是绿色发展,旅游小镇的最大的资源是当地的景观资源,这也决定了旅游小镇的发展必然是绿色的、环保的、美丽的,所以,旅游小镇的开发建设也是中国乡村发展成为绿色乡村、美丽乡村的重要途径。责任编辑:周夏莹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作者王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曹明弟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中心研究员。

    本文刊于《中国金融》2016年第16期。在经历了业内普遍认定“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元年”的2015年之后,“绿色金融”在2016年再次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进一步 深化和落实,“绿色金融”理应成为对外战略的“润滑剂”,改善国家形象,提升中国国家话语权,助力中国可持续发展,最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实质性 的推动力量。

    绿色金融的迅猛发展,为中国崛起提供“弯道超车”的可能2015年4月,在先前绿色金融小组的基础上,在中国人民银行的领导下,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成立,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个以绿色金融为主题的 行业指导机构。截至2016年4月底,成员单位扩大到140家,成员单位中的金融机构所管理的金融资产余额135万亿元人民币,占中国全部金融资产的 65%左右。诸多研究项目如环境效益评估、环境压力测试、自然资本估值、绿色股票指数、绿色债券评级等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决策层与行业界的集体发力,使绿色金融在国内外都显示出了崛起大国的后发优势。

    2015年秋季,习近平主席先后访问美国、英国,绿色金融均是双边合作 的重要成果。2016年,在中国二十国集团(G20)峰会筹备期,在中国与英国主持下,专门成立了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通过四次会议讨论,最终原则通 过了《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

    如一切顺利,绿色金融相关内容将在2016年9月正式写入《G20领导人公报》中。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同样也需要从“绿色金融”的发展中汲取到经验。

    目前,“一带一路”正在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对外战略,旨在新时期 统筹陆海开放、协调东西开放,深化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经贸、人文、科技、生态等多领域的合作交流,进一步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作为新形势下中国向全球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如果能与“绿色金融”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不只有助于落实此前“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 安全作出新贡献”的发展战略,更将体现出中国日益上升的领导力和国际贡献,推动改善全球的投资质量,为复苏全球经济、应对气候变化发挥积极的作用,最终塑 造中国在绿色发展方面的负责任大国形象,为后发国家“弯道超车”增加了几率。

    “一带一路”进展需要绿色金融目前超过70个国家参与支持“一带一路”倡议。虽然“一带一路”战略希望加强与沿线各国的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五通”,但对生态保护的关注往往成为“通”的显性顾虑,也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严峻的挑战。近现代以来,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受资源禀赋、产业分工、地缘政治等因素制约,在现代化进程中明显落伍。陆上丝绸之路所经过的欧亚大陆,主要是中 国和欧洲之间的内陆亚洲地区,其地理特征是气候异常干燥,降雨量极其稀少,土地荒漠化问题十分严重。

    我国西部三分之一是沙漠,新疆沙化率达到 64.34%。沿线的中东、中亚等地区,荒漠化也日益加剧。

    例如,哈萨克斯坦66%的土地在逐步退化,近1.8万亿公顷土地沙漠化,其面积在中亚国家中高 居首位。海上丝绸之路则面临严峻的气候变暖风险。

    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滞后、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社会发展水平较低,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愿望十分迫切, 但如何运用政策工具做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却仍然是一大难题。一些国家也因为水资源短缺问题,进而产生了水安全问题、粮食安全问题以及国家安全问 题,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 美联社评大师赛|完美风暴酝酿 伍兹让全美民众早起 美联社评大师赛|完美风暴酝酿 伍兹让全美民众早起
  • 宋江加入黑社会的三步棋 宋江加入黑社会的三步棋
  • 张韶涵穿黑西装炫酷十足 张韶涵穿黑西装炫酷十足
  • 为了不被催婚,我给父亲写了封信 为了不被催婚,我给父亲写了封信
  • 抄袭出的经典:荒野大镖客 抄袭出的经典:荒野大镖客
  • 孔子怎么把 孔子怎么把"五经"给盘红的
  • 林允演绎日式复古风情 林允演绎日式复古风情
  • 包文婧直爽感情观获赞 包文婧直爽感情观获赞
  • 千里共婵娟的苏轼苏辙兄弟 千里共婵娟的苏轼苏辙兄弟
  • 中国大学综合实力100强 中国大学综合实力100强

城市天气预报

  • 热门
  • ABCD
  • EFGH
  • JKLM
  • NPQR
  • STWX
  • YZ

国际城市天气预报

  • 亚洲
  • 欧洲
  • 美洲
  • 大洋洲
  • 非洲

合作伙伴

气温排行榜

  • 高温
  • 低温
排名 城市 今天气温
1 外媒:中方坚定加税回击美威胁 华尔街股票开盘后大跌俄媒:西方制裁使中俄合作更加密切 中国对俄投资增加 23~26 °
2 亚洲文明新视野 | 小银针奏响中印文明交流新乐章参考日历 | 妇女节竟然发生过这么多有趣的事情! 23~25 °
3 明晟本月提高中国A股权重 纳入因子增至10%上顶级大学到底有多大用处?英媒:这些家长怕是白忙活了 23~25 °
4 土耳其史上最大规模海军演习启动:百余艘舰艇及2.59万人晚节不保?外媒曝齐达内为儿子开路要求皇马门将今夏离队 23~25 °
5 日报:北极开发空间增大 大国博弈新舞台浮出水面国内恐袭频繁发生 法军日益受到民众赞赏 23~25 °
6 伊朗誓言“迎头痛击”美航母日美欲强化太空军事合作 监视中俄卫星 23~25 °
7 前沿部署!美军F-22部队移防关岛基地世界关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 20~25 °
8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空间光影秀”迎盛会大湾区成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典范 折射中国发展模式升级 20~25 °
9 美高校招生舞弊案“主咖”认罪 “绝望主妇”或面临牢狱“共谋文明交流互鉴之道”,开幕前习主席这样说 17~25 °
10 法国旅游业市场遭遇萎缩 法媒:“黄背心”运动所致亚洲文明新视野 | 小银针奏响中印文明交流新乐章 12~25 °
查看更多>
1 第二十届中国国际食品和饮料展览会在沪开幕打破西方对亚洲人刻板印象 美国亚裔喜剧人展现幽默才华 -24~-12 °
2 亚洲文明新视野 | 小银针奏响中印文明交流新乐章科幻编队!美军B-2与F-22隐身战机联演 -24~-9 °
3 参考日历 | 今天,请回答这个问题:你幸福吗?美军下令向美墨边境增派部队 可与移民“直接接触” -23~-12 °
4 你陪我长大 我陪你“变老”富人受化学污染风险更高?美媒:多项研究众说纷 -23~-8 °
5 美媒:报告显示美国企业和消费者为关税战埋单亚洲文明新视野 | 小银针奏响中印文明交流新乐章 -20~-8 °
6 美伊互相发出军事威胁 伊将领称美军航母是“目标”参考日历 | “缺陷”成就达芬奇无所不能? -20~-8 °
7 时空穿越?!《权游》画面中惊现星巴克引发网友调侃出海记|依靠华为技术 沃达丰5G将于7月在英国上线 -20~-5 °
8 英媒:中国人网购用AI“顾问”解决衣服穿搭烦恼中方坚定加税回击美威胁 华尔街股票开盘后大跌 -19~-10 °
9 监管华为多年 英国这一决定耐人寻味——委内瑞拉重开与巴西边界 其他边界仍暂时关闭 -18~-12 °
10 北京世园会迎来“德国国家日”参考日历 | 在成为法定假日的12年里,清明节发生了这些 -18~-10 °
查看更多>

空气质量排行榜

  • 最优
  • 最差
排名 城市 今天空气
1 参考日历|爱因斯坦不是每次都对……外媒透露土或推迟购俄S-400 美土关系出现缓和可能 7优
2 大湾区成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典范 折射中国发展模式升级勇士不是夺冠大热?数据专家告诉你谁或是最后的总冠军 7优
3 伊朗总统指美发动“全面战争”深陷脱欧僵局 英议会经历350余年来最长会期 7优
4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开始真机验证阿联酋外交部说4艘商船在其领海遭“蓄意破坏” 7优
5 亚洲文明新视野 | 唐招提寺:中日文明交流的见证朝鲜首家汉语水平考试中心揭牌 7优
6 这些经典的音乐专辑封面:被反复模仿却从未被超越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开始真机验证 7优
7 勇士不是夺冠大热?数据专家告诉你谁或是最后的总冠军英女王身家几何?美媒:净资产5亿美元 但不是英国最富的人 7优
8 缅甸一客机成功迫降无人员伤亡俄媒:西方制裁使中俄合作更加密切 中国对俄投资增加 7优
9 中国科学家研发“吸铀海绵” 英媒:或可解决矿产枯竭问题中哈首部合拍片《音乐家》让冼星海两位“女儿”相逢 7优
10 俄罗斯人主导英国富豪榜160年前就在防“剧透”?互联网时代之前的人们这么干— 7优
查看更多>
1 鲲龙腾云!中国AG600水上飞机成功首飞中国向委内瑞拉转交第二批民生物资 381严重
2 中方坚定加税回击美威胁 华尔街股票开盘后大跌危险程度堪比核武?“杀人机器”研发或引发灾难 324严重
3 印度人擅长数学?恐怕不能一概而论参考日历|在这个高精尖领域,中国已成为领军者 273重度
4 “要么听我的,要么去找华为”泰国11个小党派宣布支持巴育再任总理 270重度
5 伊朗总统指美发动“全面战争”明晟本月提高中国A股权重 纳入因子增至10% 269重度
6 北京世园会迎来“德国国家日”消费全球化时代来临 中国消费崛起重塑中美经济关系 257重度
7 时空穿越?!《权游》画面中惊现星巴克引发网友调侃在韩国高阳看花的海洋 256重度
8 韩军新任陆战队司令曾经历“延坪岛事件”《星球大战前传》首映20年 童星主角如今陷悲惨命运 229重度
9 外媒透露土或推迟购俄S-400 美土关系出现缓和可能男子耳朵里“感觉有东西在爬” 原来是蜘蛛在里面安家… 229重度
10 超重问题主要存在于城市?研究发现全球农村美伊互相发出军事威胁 伊将领称美军航母是“目标” 226重度
查看更多>
>

友情链接: